山东省齐鲁名校2026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 共23题,约14480字。 - 山东省齐鲁名校2026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记者:读你的文章,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大量阅读、占据十分丰富的资料之后才动笔。所以,几乎每一篇文章,一开头就感觉不凡,让人一读就放不下,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哪一篇文章,你酝酿的时间最长?
 梁 衡:《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文章前后经过了20年。周恩来是1976年去世的,1978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一次办周恩来遗物展览,我那时候在太原工作,专门坐火车去看那个展览。从1978年开始搜集资料,到1998年发表这篇文章,整整20年。写瞿秋白的那篇《觅渡,觅渡,渡何处》,前后是6年。《跨越百年的美丽》从积累素材到成文,也有十几年.其他的文章,就更没法计算时间了,但一般每篇文章的写作也得三五年或更多。
 我跟季羡林先生聊天的时候,给他讲林则徐在新疆的故事。新疆我去过多次,采访林则徐当年在新疆的事,讲得老先生眼眶里转泪花。他问我,你为什么不写成一本书,写成《林则徐评传》,我说我宁愿把一本书的材料压缩成一篇文章,它比一本书流传更方便。这和我小时候的阅读习惯有关,我小时候读书就是背,背《古文观止》、背《千家诗》等。所以我认为文章有两类,有给人看的文章,有给人背的文章。我追求后者。不求那么多,求少而精,所以我慢慢积累资料,然后写成两三千字的文章。
 记者:梁老师对文章的严谨态度是我们大家需要学习的,现在有些人去到一个地方泛泛看一下,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很多,你用10年20年的时间累积材料,就为写一篇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你对写作的严谨和认真。我注意到,你的文章,非常善于运用数字,那些数字背后常常是你严格的考证和大量的阅读,而不是随便一个资料的引用。所以那些数字本身就很有力量,又很有温度。请问,对于在散文中用数字说明问题,你有什么个人体会和经验?
 梁 衡:数字的运用,在散文中一般是忌讳的。有一种说法,文章中多一个公式,就少一个读者。但数字也不是不能用,就看你如何用了。文章里面的数字应用得好,可以提高阅读的真实感,也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我在指导报社的新闻编辑时曾说:作为编辑,要多用刻刀,少用锉刀。好多编辑把文章里面的具体数字和一些棱角删除掉,为保平安,这样就把文章个性锉掉了,更重要的是读者印象不深。数字在文章里面用得好的话,读者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数字从哪里来,就是要作家留心去找。比如写张闻天那篇文章时,在庐山上,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三个伟人居住的别墅,我实地用脚步丈量了一下,相距99步,就在这99步里,曾经住过三个伟人,发生过一场大的争吵,并由此改变了党和国家命运。这个数字就会给大家很深刻的印象。当然数字要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是画蛇添足。
 记者:……
 梁街:……
 记者:我个人对散文的理解是:散文是情的产物,很多写散文的人都会写到亲情、爱情、友情,你写张闻天、周恩来等,不少地方让人看了很震撼,感动得要落泪,说明你的情感非常丰富,也非常饱满,但是我发现你很少写亲情、爱情、友情、儿女情等,你是在刻意回避这些吗?
 梁 衡:我曾经提了一个观念,叫作“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是我的散文观。作家要写这三个大的东西,这样你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了制高点上。我写毛泽东、彭德怀肯定比写进城务工人员题材沾光,我写中国历史走向,写真理,写光辉,肯定能打动好多人。亲情可以写,但是这种情必须上升到大情的层次,假如我有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我愿意把它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可是我碰到的这方面的题材不多。其实,我是写过的,有一篇《你为什么得不到爱》,写《康定情歌》作者悲伤的身世,很感人。类似的还有不少,但,大家只注意我的政治散文。说明还是政治题材影响大。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小情泛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牧老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批评当时流行小女子散文,说给孩子换一块尿布,也要写三千字,这种作品太多了。作为作家,我在主动导向,写大情大理,还有一种不好的现象,社会老是炒作个人隐私,这些东西不好,小报搞这个是为了追求发行量,文学搞这个就俗了。
 记者:你的许多文章选入中小学课本,你是现代作家中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一位,这当然会影响到更多的大中学生的写作,也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如果让你给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提一点建议,会是什么?
 梁 衡:文章写作有两个基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生活,学生在校园里主要是阅读。他们还没有丰富的生活,但是可以先做好阅读储存。我们中国教育有很好的传统,古典作品就是背诵,它有两个好处,一是阅读了内容,二是训练了语言。左宗棠一生读了大量的东西,他对新疆、甘肃和祁连山那里的山川地貌研究得很透彻,后来一有机会,成就了他平定西北的大业。毛泽东在上学时面前挂一张地图,研究世界。在学校里强调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作家也要重视阅读。文章还是有规律的,要研究要探索,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什么都敢说,无知者无畏,这是要吃亏的。基本规律在那里管着,你不知,不懂,没有读到,走到一定时候就走不动了。还是要大量阅读,特别要多读经典。
 (摘编自王永杰、魏锋(梁衡访谈:叙大情大理写胆识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衡先生在创作上十分注重积累素材,从搜集资料到成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一二十年的时间,体现了其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
 B.梁衡先生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开头都让人感觉不凡,让人一读就放不下,这应和他“求少而精”的创作态度有关,他看重“给人背的文章”。
 C.散文中也可以使用数字,梁衡先生以自己写张闻天的文章里使用“99步”的数字为例,意在说明作家找到好的数字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梁衡先生认为中学生背诵中国古典作品会大有裨益,而他的许多文章被选人中小学课本,也会对很多学生的写作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写毛泽东、彭德怀肯定比写进城务工人员题材沾光”中的“沾光”与今天最常使用的意义近似,但也流露出对后一题材的舍弃之意。
 B.记者采访的话语,多是先从自己阅读受访者文章的实际感受谈起,先谈后问,起到了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作用。
 C.采访者从素材积累问到写作特色和主题倾向,最后从受众角度出发让受访者给中学生提出写作建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D.梁衡先生“宁愿把一本书的材料压缩成一篇文章”,这与他小时候的阅读习惯有关,也由于他认为“文章”在流传上有优势。
 3.梁衡先生“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3分)
 4.根据上下文,省略号处记者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梁衡先生在采访最后建议中学生多读书,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也强调读书。二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见解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湖光山色(节选)
 周大新
 自此后,这个离别表演就成了楚王庄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人就为了看这项表演而来了楚王庄。一时间,游人骤增。
 先上来不愿参加表演的旷开田,慢慢竟对演楚王赀积极起来。开始几回表演,都是暖暖催他去的,他表演时也有点放不开,有时还用村委会开会等借口推托着不想去;但演了五六回之后,他就变主动了,再逢了要表演的日子,他总是早早地就把楚王赀的服饰穿戴好,来到表演现场等着其他人。有时村委会确实需要开会,他便把会安排在没有表演的时间开。而且表演起来也越来越认真,不仅自己的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