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80字。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先秦儒家有诸多对于君子人格的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这些关于君子人格的理想,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随同整个儒家思想体系,在后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转化为普遍的文化实践,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②君子文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士大夫层面。士大夫是读书之人,他们所读之书当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士大夫也往往是执政或参与执政之人,自唐代以后,他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更要熟悉儒家经典。因此,君子文化对他们有着更深入的浸润,也更容易转化为实践行为。
③例如,宋代的苏轼仰慕古代君子的风范,“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序》)。他对君子的人格有着自己的思考,认为君子应该是明“大义”之人,“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屈到嗜芰论》)。在他看来,君子也应该报效国家。尽管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却保持着永远的君子风范。君子文化的熏陶和他本人对君子人格的思考,使他成为君子理想的践行者。
④与苏轼的情形相近的,还有明代的王阳明。他对于君子人格同样有自己的思考,王阳明结合自己被“左右交谗”“祸且不测”的经历,阐发了“君子之学,务求在己”的观点。君子通过学习,有自己的见识,从而内心有定力、有自信,毁誉荣辱不足以让自己情绪波动。他从人生实践中获得对君子人格的认识,又以此实践自己的君子人生,遭到贬谪并不气馁,忠君报国依然如故,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⑤君子文化的实践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在明代后期,宦官专权,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士大夫横遭打击,左光斗就是其中一位。面对朝廷小人当道,他说:“君子之别于小人者,清与浊而已矣。”(《左忠毅公集》)他坚守君子操守,与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他的学生史可法给一位朋友写信,说道:“弟虽庸陋无闻,窃愿附正人君子之列……左老恩师立朝正色,怜士清心,行者颂之途,贾者谈之市,况我辈抠衣绛帷、亲承知遇者乎!”(《史忠正公集》)可见,在左光斗的直接影响下,史可法追步乃师的君子人格,希望自己也附入“正人君子之列”。受君子人格的影响,史可法在扬州城破之后,纵身投江,和左光斗一样,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
⑥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仅被后世诸多的士大夫仰慕、实践,而且由他们进一步弘扬和传播,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从而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传之弥久。
⑦黄宗義的《明儒学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三原学案》引杨爵《漫录》的记载:明代吕泾野先生过某府,太守陪坐。太守的儿子读书楼上,声音很大,太守就让儿子“当微诵,恐损伤”。过一会又让人催儿子按时吃饭,曰:“勿令饥。”吕泾野就对太守说:“公之爱子,可谓至矣,愿推此心以爱百姓可也。”吕泾野经过顺德府,太守为他饯行,地方靠近养济院。他让人送一桌馔食到养济院,对太守说:“愿公体我此心,以惠恤鳏寡可也。”杨爵听到这两件事后感叹不已,认为“使志道君子常得与先生相亲焉,获德容,闻至论以自警省,不患德之不修而政之不善也”。在杨爵看来,吕泾野的君子之道,能够感化更多的人成为君子。他记录下了吕泾野的事迹,黄宗羲又将其录入《明儒学案》,让这样的君子事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⑧文学作品是传播和弘扬君子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君子的赞赏,塑造君子形象。诗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有句“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既是对韦黄裳君子风范的赞美,也表达了“受屈不改心”方为君子的看法。杜甫《天末怀李白》中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诗句,既表达了对李白的牵挂之情,同时也将李白视为君子。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读书人为主要描写对象,其中有对伪君子的辛辣讽刺,如戴着秀才头冠的王德、王仁,也有对真君子的书写和赞美。
⑨历代士大夫文人对君子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让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在记载古徽州宗族的《休宁名族志》中,我们就看到诸多山村乡民有“古君子之风”:陈世淳“承家诗礼,好学不倦,有古君子风”。《新安名族志》中记载,一个叫韩钦的过早去世,其妻子金氏抚三孤子成立,家业过前,乡人咸称女中君子。这些小民君子的事迹,说明君子文化已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朱万曙《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君子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论说树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也构成了君子文化丰富的内涵,在后世传承并化为文化实践。
B.苏轼秉持君子风范,认为君子应明“大义”,他虽不被朝廷容纳却仍要报效国家,因而成为君子理想的践行者。
C.王阳明结合自己的经历,阐发了“君子之学,务求在己”的观点,并将对君子人格的认知融入实践,终成一代圣贤。
D.左光斗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敢弹劾宦官专权,他坚守此念,与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后冤死狱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复杂的形势对人格的考验更加严峻,君子人格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更加突出。
B.如果没有左光斗立朝正色,坚守君子操守,就不会有受其人格熏陶的史可法纵身投江,完成君子人格的自我塑造。
C.以读书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儒林外史》既讽刺了伪君子,又赞美了真君子。
D.除在士大夫阶层中传承,君子之风在普通百姓之中也有所体现,可见君子文化可以突破阶层限制,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众多名臣如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受,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君子典范,世代景仰。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不愿被视为小人。君子文化的,使更多的人受其影响,这得益于后世士大夫文人的弘扬和传播。
4.本文的举例论证有何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5.士大夫阶层是如何传承和弘扬君子文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哺山河(节选)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黄灿灿的炒面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来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