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18 15:02: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1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短视频已发展成为全民化的内容媒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3.8%。可以说,短视频已深度嵌入当代信息传播、文化传承及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媒介化生存的重要工具。但与之相伴的是,短视频观看成瘾已成力当下的一种社会症候。媒介成瘾并非新现象,无论是印刷、广播、电视、电子游戏,还是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每一种新兴媒介在带来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引发媒介依赖、注意力分散和自主性削弱的问题。短视频成瘾的原因并非仅来自于用户单一维度,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在算法层面,持续无缝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即时需求。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推荐系统精准捕捉用户兴趣并进行个性化推送,持续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算法根据用户的点赞、评论、分享、观看时长等行为数据,来调整推荐策略,推送更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而在不断选代中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形成沉浸式体验。平台通过算法帮助用户过滤掉与之兴趣无关的内容,持续推送其关注度高、互动多的某类视频,从而形成“兴趣闭环”,构建“上瘾循环”:用户看得越多,算法越精准;算法越精准,用户越容易陷入持续观看。
  其次,在用户层面,容易导致自我决定幻觉的产生。算法使用似乎是对用户决策的一种“赋能”,让用户的媒介使用更加“如鱼得水”,获得高度的自主支配和控制感。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大众文化消费可以用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心理来解释:推荐算法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兴趣和偏好的内容,使用户在浏览过程中自认感受到高度的自主性。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内容,不会受到传统媒体内容的限制,对比之下,这种自主选择权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使用动机。而胜任感的获取,来自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提供的即时反馈,这种正反馈机制增强了用户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激励用户持续参与和使用平台。持续的胜任感满足,虽然短期内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也导致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增强,难以自我控制使用时间。而归属感,可以理解 关联感,即短视频平台作为社交媒体的背后逻辑。短视频平台上强大的社交互动功能进一步推动了“社交验证”的作用,即用户通过他人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内容的质量。
  这种社交互动的机制使得用户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以适应平台的互动模式,从而获得社交期待、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如此,用户在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中,在频繁的“点开”“上划”中进入成瘾体验。
  最后,在内容层面,形成自我强化的内容池。一方面是无法预测的内容。内容创作者生产大量趣味片段、猎奇影像或精彩瞬间。“上划”之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条视频是什么,可能是新闻动态、知识解析,也可能是动物萌宠、搞笑趣闻等,哪怕遇到不感兴趣的作品,手指一动就能轻易地划走。这种持续不断的“小确幸”让人深陷其中。另一方面,这些快速、密集的刺激模式符合人类大脑寻求即时满足的倾向,从而形成“内容刺激——观看快感”的循环机制:观看者无需投入太多时间或精力,就能迅速获得满足感,不断刷屏能持续触发这类短周期的奖励机制。不同的内容始终围绕用户的兴趣与偏好,在间性内容中形成某种相似性的链式内容。
  由此可见,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促进下,用户可以不停地“上划”观看短视频,无需思考、选择下一条内容。这种设计方式导致用户很容易进入算法与内容池作用下的流畅观看状态,产生沉浸体验,进而不断刷屏,形成近似上瘾的使用体验。短视频平台精心设计的内容推荐和情感调动,往往能够激起用户的短期愉悦和满足感;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用户应对社会焦虑和压力的一种心理寄托也是短视频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摘编自晏青《短视频成瘾机制与人智交互错位之思》)
  材料二:
  在《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中,波兹曼揭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童年”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印刷术缔造的文化产物。当文字成为知识垄断的工具,成人与儿童之间便竖起了一道认知高墙—儿童需要耗费数年时间跨越识字、语法、逻辑这三重阶梯,才能窥见成人世界的秘密。以汉字为例,一个孩子需经历千余天的学习,方能在四年级读懂报纸;而真正掌握社会规约、获得“准成人”身份,还需要度过相当漫长的青春期。这种信息壁垒划定了童年的边界,也孕育了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羞耻感、延迟满足和对复杂
  1.下列对材料一关于短视频成瘾成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用户10亿多人,在网民中占比很大,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直接导致成瘾现象普遍化。
  B.算法通过捕捉用户行为数据迭代推荐策略形成“兴趣闭环”,构建“上瘾循环”,让用户陷入持续观看状态。
  C.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拥有了完全自主的选择权,这种自主支配和控制感增强了用户的观看动机。
  D.猎奇影像、趣味片段等不可预测内容的随机出现,是用户持续刷屏的唯一动因,因其符合即时满足的倾向。
  2. 下列对材料二中“童年的消逝”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印刷术通过文字垄断构建认知壁垒,儿童需经长期认知训练才能跨越阶梯,获得成人世界的准入资格。
  B. 印刷时代通过信息垄断塑造童年的理性思维,如延迟满足、羞耻感以及对禁忌的敬畏,形成文化防线。
  C.短视频以感官刺激消解羞耻感,通过暴力、伦理禁忌的娱乐化呈现,导致儿童过早失去对世界的敬畏。
  D.“电子糖果”指那些像糖果一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性,能给人带来及时满足感、容易上瘾的短视频。
  3.结合材料,下列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算法推荐的即时满足机制,可能削弱儿童深度思考与延迟满足能力。
  B.短视频通过社交验证强化归属感,间接加剧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
  C. 印刷术与短视频均重构了信息传播方式,但后者已瓦解了认知阶梯。
  D.短视频成瘾不仅是技术问题,与社会焦虑、文化防线遭受冲击不无关联。
  4.波兹曼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短视频”这一技术简要说明。(4分)
  5.在当今科技时代,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在所难免。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预防儿童短视频成瘾。(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