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40字。
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费孝通晚年的思想发展中属于一个枢纽性的概念。费孝通围绕文化议题而有的诸多讨论和见解相互联系并自成一体。他在80岁生日宴会时题写了四句话或“四美句”,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美句”在费孝通看来是他后来所提出的那种文化自觉概念历程的总体概括,也就是借此而更为详细地诠释了文化自觉的真正内涵。他为此写下了下面一段话来解释说明这“四美句”的真实意味所在:
“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
对于从各美其美到天下大同这一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或从文化的不自觉而迈向自觉并共存的历程而言,这可谓是费孝通晚年思想里一个具有突出意义的自我超越。从此前开展的“乡土中国”研究的那种“各美其美”,到追求不同文化共在的那种天下大同意义下的“美美与共”,其中的带有根本性的融合,乃是要去实现中国文化内涵中那种和而不同意义的思想超越。这也是在强调一种文化价值的动态发展观,在跨越了诸多文化的边界去获得一种相互性的理解。并且,“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到达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
在这里,他首先是将自己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看成是人对于文化的主动性认同和选择。这种认同和选择,也在无形中铸就了彼此间的共同性意识和存在的发生,由此而引导实现最终理想的文化上的美美与共的可能趋向,由此印证了中国文化自身价值中的和而不同观念如何能够在当下时代同样可以发挥引领性作用的恒久魅力所在。在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之间,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作为中介性枢纽的文化自觉概念能动性意义的存在。因为正是由于有人的这种文化自觉的存在,才能够将这两者之间相互纽结在一起,由此暗示了一种更为广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以发生的希望所在。
因此,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其所真正朝向的便是一种不同文化间在相互接触之后可能有的未来基于共同性价值构建的美美与共图景的真正实现。从分立开来的对各自文化所强调的“各美其美”,经由中间的“美人之美”即与异文化的接触、交流和互补中相互尊重和承认文化多样,最终实现的则是彼此间无隔离与分别之心的“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的最高理想。这个历程的谋划,正是基于文化自觉概念而激发文化和人的在自我选择性上的自主性价值和意义所在。显然,要是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或存在,也就缺少了人发自内心而要去认识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动力机制,也将无法应对世界上不同文化在一个场域中相互接触发生所谓“斗智”碰撞时出现的不可控的恐怖的冲突场景。或者说,我们的文化价值使得我们无法真正认同可以让文化之间的冲突任其发生而不加以调控的现实,而是会刻意地从人的共同性价值塑造上去寻求以“和为贵”理念为基础的那种趋向于彼此间共同性构建的美美与共的价值理想。这显然又可谓是中国自身文化发展在面对世界性大转变而有的文化自觉,这是自身文化所持守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应对当下现实的再阐发和再运用。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利用,在我们看来,它是真正可以贡献于世界的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我们要重新认识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超越意识的文化自觉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基于和而不同的美美与共在新时代的新意义所在。
(摘编自赵旭东《基于文化自觉的美美与共--发现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自我超越》)
材料二
二十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纷纷追随费孝通先生的足迹,继续深入探讨“文化自觉”思想。中国社会学研究要坚持文化自主性,而这种文化自主性也符合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主张。社会学的文化自觉需要学者们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将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转向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要时刻保持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觉”是不同人群欣赏自己传统文化,尊重和欣赏其它文化,同时也能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共同发展的文化心理状态。
B.“文化自觉”是人对于文化的主动认同和选择,促使人们产生彼此间的共同性意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在当下时代同样有用。
C.“文化自觉”作为中介性枢纽,将“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相互纽结在一起,暗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以发生的希望所在。
D.“文化自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美美与共”,但是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民族性,而忽视了文化的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坚持文化自觉,坚持“和为贵”理念,发自内心去认识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动力机制,就最终能实现和谐的文化世界。
B.学者们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坚持文化自觉,放眼世界的整体趋势,将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转向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C.在全球化时代,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信息,做好应对世界上不同文化可能出现的不可控的恐怖的冲突的准备。
D.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学者应该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观点的一项是( )
A.在《乡土中国•家族》中,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以夫妇为主轴,子女为配角;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B.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在西洋社会里,国家是一个明显的群己界限,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而在我们传统里国家的极限则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C.在《乡土中国•无讼》中,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而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无讼观念深入人心。
D.在《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中,在西洋社会里,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而在我们,如果孩子反对他父亲抽大烟,有时骂了父亲,长老则会认为孩子不守礼,该罚。
4.请简要概括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发展历程。
5.根据两则材料,谈谈“文化自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油灯
周蓬桦
大风呼啸着吹响森林,这时候烟囱像一个灼人的秘密,吸盘一样牢牢地抓着林子里一个孩子的思绪。有许多个白天,他围着房屋观察,百思不解,想它孤零零地伫立在屋顶上,只在妈妈做饭时冒出一团团炊烟,为啥哩?这简直没有道理。不信你看吧,一大早,辛劳的烟囱就冒出一骨突笔直的烟,又被风吹散,袅袅地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