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考试末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9 11:35: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7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考试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都直接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境。千百年来,人们每每吟诵这些诗句,往往会燃起内心的田园梦。于很多人而言,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是精神的归属。
  晋宋之际,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于原野。当津津乐道于“归园田”和“返自然”时,他所期待的显然不是栖身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概括,即放浪于山水,在长河落日、细雨微风之间感悟自然与人生,获得生命的抚慰。尽管陶渊明的乡间生活其实是艰难的,有时衣食难以为继,甚至还曾乞讨,但这些并不妨碍后世文人将其视为精神楷模,并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田园诗派。
  至少自唐代始,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盛唐时期,生活优渥者如王维,购置乡间别墅,远眺孤烟远村、独树高原,静观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聆听雨打花瓣、黄莺啼鸣,抵达了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仕途失意者如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在乡间友人家里做客后写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尽管没有做到“忘我”,却也获得了某种超脱现实窘境的意趣。北宋时期,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以陶渊明自比,写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归去来”想象中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抵达了生命的澄澈。南宋时期,因病辞官还乡者范成大创作了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诗句,超越了文人的隐逸之志和归田之乐,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归生活的本身。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文人们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如前述的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与乡村并无交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野,隐居蓝田。一个初夏的黄昏,王维漫步于渭水岸边,看见落日的余晖洒满村庄与麦田,野鸡鸣叫,牛羊暮归,农人荷锄,心生羡慕,情不自禁地吟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其对乡村的情感显而易见。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落叶归根。
  (摘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直接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文化意境的诗句,往往会燃起我们内心的田园梦。
  B.陶渊明归隐田园,追求的显然不是栖身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C.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归生活本身。
  D.现实中存在古村落缺乏保护甚至被破坏的现象,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古村落迫在眉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世文人将陶渊明视为精神楷模,可见陶渊明窘迫的生活处境并未影响他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B.材料一第三段列举了多个事例,印证了后世文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风格。
  C.“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D.与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里人”将村落视为生存空间不同,“城里人”将村落看作精神的归宿。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材料二第二段中“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一旦乡村消失,文化也会随之流逝。
  B.冯骥才: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都在村落里。
  C.靳亦冰:传统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延续。
  D.贾平凹:衰败的农村已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痛。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费孝通的“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用意。(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新时代如何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 海
  刘建超
  父亲被班长从河里拽出来,狼狈地趴在岸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连长急慌慌地跑过来,对着父亲的屁股就是一脚:“你找死啊。”
  父亲委屈地说:“我就是想在大海里浮浮水嘛,谁知道海水这么急啊。”
  班长笑了,说:“看海啊看海,你可真逗。这哪是海啊,这是黄河,离海还远着哪。”
  父亲吐出一口水,说:“没事,没事。班长,我会浮水。我能在村里的池塘子里狗刨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