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诗词鉴赏
- 资源简介:
约17360字。
诗词鉴赏
(23-24八年级上•广西贺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答案】1.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2.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可知,描绘的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其中“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依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可知,这是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美好,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象。作者借助飞鸟的来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可以概括为:这是诗人描写了一个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能力。
B.“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表述有误,“心远地自偏”是指只要我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表明,作者觉得“地自偏”的原因是自己主动追求高雅的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故选B。
(23-24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
B.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抒情诗,描写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C.“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
D.结尾两句借用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忘身报国之情。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的诗句。
【答案】3.A 4.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暮色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成紫色。
【解析】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诗歌鉴赏。
A.《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述有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示例:号角连天,秋风阵阵,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3-24八年级上•河南洛阳•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