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1620字。
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素养目标 备考指导
1.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3.了解《声声慢》通过描写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等来抒发女主人公情怀的特点。 1.熟悉咏史怀古诗,把握描写对象的内容和特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
2.了解豪放派诗歌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审美鉴赏与创造]
3.三首词是古诗文必背篇目,理解、背诵并准确默写。[语言建构与运用]
情景导学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经典台词又何尝不是苏轼人生经历的概括呢?在短短的64年生命中,他经历了别人经历不了的冬雪秋霜,承受了别人承受不住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别人战胜不了的飞沙走石。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依然从容淡定,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华丽地转身,潇潇洒洒地走过。酾酒临江,步履铿锵;拂袖一笑,风轻云淡。苏轼用他一生的苦旅,写就了一篇最华丽的篇章。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辛弃疾则把政治的风云、民族的仇恨、人生的感慨融入诗词,辛弃疾的《永遇乐》竟似用剑尖蘸血泪写成。
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点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受力,在词中,她以明白如画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李清照《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孤雁哀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旷达的文豪——苏轼
[简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作品] 文集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作有《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