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 资源简介:
约4970字。
《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词,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预习感知】
1.注音。
橘子洲( ) 百舸争流( ) 寥廓(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岁月稠( ) 中流击水( ) 遒劲( )
2.填空。
(1)词兴起于唐,_________,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叫做________。最初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也叫________。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_____。词按字数分类:_____(58字以内),一般分上下阕(片);中调(59~90字),一般分上下阕(片);长调(91字以上)一般分为三叠、四叠或五叠。
3.自主探究。
(1)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积累】
一、基础锤炼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国家大事)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中心水流急的地方。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4.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本词用语精当、形象。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轻快自如的神态。
D.这首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尽”与“遍”相应,“染”更有动感,写层林渐渐变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品,而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
B.毛泽东诗词乃是笔锋运行于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之间,却包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
C.在历史的旷野中,毛泽东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正是这一不断延伸的历史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长的审视距离。
D.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
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却_____________,不禁满腔悲愤:“________________”。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这个问题的提出,像____________,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二、课内精读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7.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以“鱼翔浅底”中的“翔”为例说说这一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词中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请结合实例简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