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张。
走近李清照
对李清照早就很喜欢的,最是难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难忘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虽喜欢她却没有完全的了解她,就像祥林嫂说的“我单知道….哪知会….”我单知道济南豹突泉里有李清照的塑像,就一直让这思维的定势认定她是济南人,这次路过章丘到百脉泉来到游玩时才知道了一代词人真正故乡就在这里,以至看到她美丽的身影时还恍如梦中,随着导游的娓娓叙说详尽了解她坎坷起伏的漫漫人生,我悄然走近她长久的伫立在她面前,似乎在跟她在对话,她那样优雅地站在那儿,清瘦的脸庞表情丰富,眼神那样轻灵清亮似乎凝神想往着什么,或着在听到那身边的乐师弹奏出飘渺的音符,一丝笑意荡漾在微微翘起的嘴角又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沧桑的经历。
公元1084年在山东章丘出生的李清照,距我们快一千年了,她的一生是爱和情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多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小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她像那一缕清香的风,穿越历史的时空向我们款款走来,走进人们空旷而幽深的心灵;她又像一片飘逸的云,拽着岁月的清流离我们飘然离去,怎摸也走不出人们追随的视线。应该说年轻时的清照是幸运的,她生活优裕,夫唱妇随,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而那个饮酒微醉急急朝回赶误入藕塘,惊起鸥鹭无数的画面是何等的温馨、甜蜜,让人感到了她可爱美丽的娇羞,充满了梦幻色彩。中年的李清照却是忧伤的、离愁的、多情的。李清照45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20年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南迁。第二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那些心血收藏一路散失,被小贼偷窃,被奸官骗走,更令她惶恐的是有人诬陷她以古器叛敌。为了表明心迹,当金兵一路追赶着高宗,李清照也带着最后一批古物,一路追随帝踪,希望把它献给朝廷。陆路水路,李靖照积下了多少国愁家怨,在“帘卷西风”的环境里,也只能是“人比黄花瘦”了。老年的李清照遍尝人间的苦,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也许这所有苦,才凝成她笔下写不尽的许多愁,如淡淡荷花,旷逸热烈之后,却又结成浓缩的莲心,剥开了尝,青涩满口,但决不绮靡颓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在风云乱世,一个弱女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讥嘲当政王朝苟且偷安的愤慨里,李清照显示出了她超出自身之苦的另一番洒脱和刚毅。李清照大致于1151年前后凄惨去世。李清照一生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在诗国的天穹上。清照遗情书 ,临水照花人 ,婉约李清照 ,临水照花人 。谜一样的清照心有不甘的走了,走进历史的风烟深处,走进人们清晰而朦胧的视野。
我站立在她面前,长久的凝望着她,这里的水灵动起来,这里的山也绮丽起来,回望的目光里依稀看到清照款款的飘起,豪迈的挥舞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怎能忘?也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