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莞佛深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440字。
高三语文
2024.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确填涂考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
3.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语料库持续更新与算法不断完善,未来AI(人工智能)写作全面赶超人类并非绝无可能。不过从当前状况来看,AI写作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写作。
AI写作本质上是数据算法支配下的符号自动生成,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特征,但却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而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数理逻辑还有情感与想象等。人类的情感与想象也并不是不能编码化,而是无法在AI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因为AI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任何超出数理逻辑规范的存在都会被视为错误而被排除。对AI而言,语言只是符号本身;但对人类而言,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更承载丰富的意义。
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实现现实性超越。人类写作可以通过想象超越现实,提供精神慰藉和审美愉悦:而AI写作则被限制在算法范围内,沦为事件记录,无法满足人类对超越性的渴望。单纯对AI自动生成的文本进行审美评判,难以否认其具有审美价值,甚至某些方面达到普通创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但问题在于,真正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的,并非AI自动生成的文本本身,而是它依托的人类经典创作语料库。AI写作只能以不断消费现有人类审美资源的方式来维系虚假的审美幻象;不但无法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而且在审美资源的持续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沦为空洞、虚假的机械复制。对AI数据算法而言,人类创作素材与AI自动生成素材之间不存在任何区别。这就意味着,随着AI生成文本的指数级增长,那些真正承载人类鲜活生命体验的文本比重将越来越低,逐渐消解于机械复制文本的重重包围之中。
AI写作还消解了写作对现实的介入力量。人类写作虽然以虚构性的方式展开,但却对现实有着强劲的介入力量,作品中所呈现的完美性虚构,构成对现实世界不合理的批判依据,作品中所承载的对完美性的憧憬与追求,构成改造现实的内生动力。而AI写作在数据算法支配下自动生成的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不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关联。AI写作专注于算法的持续优化与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现实世界则遵循自身因有的运行规律。简而言之,AI写作是一个悬浮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空中楼阁。
令人担忧的是,AI写作依托大数据,可为人类感性需求提供精准而全面的满足,从而不断趋向于一种反智主义的娱乐化、平面化与庸俗化,可能导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偏离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严格限制在辅助性工具的范围内,防范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异已性的存在反客为主,参与到人类的观念认知建构中。
(摘编自赵耀《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机器学习系统,缺乏真正的解释和理解能力,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预测。这是一个笨重的模式匹配统计引擎,狼吞虎咽地处理数百兆字节的数据,并推断出最为可能的答案。相反,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为高效甚至优雅的系统,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运作;它寻求的不是推断数据点之间的粗暴关联,而是创造解释。
举个例子:你放开手中苹果,观察结果后说:“苹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凭借丰富的语料库与先进的算法,将来有可能在写作方面赶超人类,但目前它们仍然只能部分取代人类写作。
B. AI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意味着它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与想象进行编码,更无法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丰富意义。
C. 人类进行理性思考时,需要辨识矛盾,区分可能和不可能;而ChatGPT不加限制地接纳各种观点,其实远离了理性思考。
D. 机器学习系统的流行,反映人们因对其局限性认识不清而对其地位作用明显高估,这让材料二的作者觉得好笑又可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料库的持续更新仍无法解决AI写作的创新难题,这与AI自动生成素材的比重加大有关。
B. 《西游记》以虚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进行批判,而A1写作缺乏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性。
C. 微软聊天机器人因为被网络喷子污染而散播种族主义内容,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进。
D. 机器学习系统的预测是伪科学,因为它往往忽略那些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见的事情。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3段所说的“现实性超越”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桃花源。
B.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以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作者的生活经历。
C.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在小说中构想出潜水艇、月球登陆等现代科技的雏形。
D.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一个通过科技控制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未来世界。
4. 材料二中所说的“真正的解释和理解能力”主要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5.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写作和理解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一强调AI写作无法超越人类的情感和想象,且因算法限制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材料二则指出机器学习系统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不能有效进行因果推理和道德判断。两者均对AI在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同时提醒人们在依赖科技时需保持清醒,以应对其带来的复杂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能力。
B.“意味着它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与想象进行编码”错误,作者认为人类的情感与想象是可以编码的,但编码后无法在AI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所以说“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这与“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与想象进行编码”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鸠之鸣
刘云
巴山大梁下的八道河是由高山峡谷中的河流构成的。一个大峡谷,两岸又套着多少小峡谷,像一个巨大的“非”字,笔画却不止那六横。从源头冯家梁、东河垭口数起,百多里水路,得有多少横呀!八道河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蜡树、香樟。原始地带的香樟不容易与白蜡树区分,它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阴湿、幽暗、狭长、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声、风声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