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970字。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 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这就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命题。文化与旅游,既有互补性也有差异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不能是“文化+旅游”的简单连接,也不能是两个行业的“全体合并”。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分析其融合的内在逻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能离开旅游者个体对于旅游资源的能动创造。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旅游本质上是个体感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交互过程。旅游者个体借助于旅游资源, 通过“沉浸” “凝视”和“认同”体验, 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
沉浸体验是一种深度需求被挖掘与认知、人们全身心投入而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果旅游者目标明确,日程安排清晰;旅游者往往全神贯注于旅游活动,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对其他事情会无暇顾及,会出现暂时的自我意识的弱化或消失, 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获得身心的愉悦。在没有任何外部奖赏的情况下,旅游活动本身就能够提供内在激励,使旅游者个人得以身心满足。
旅游凝视。 “凝视”不仅指一种专注的、审慎的、长时间的观看,还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探察。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带着个体身份意识和思维定式,在与旅游资源之间,建构主客体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约翰•厄里认为,旅游主体和旅游资源的想象性关联,是社会性、系统化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现代文化实践“培训”和建构的产物。在旅游凝视中,旅游者既见证了景观, 又确认了自我,既探触到了日常生活之外的消费体验, 又强化了自我文化建构的欲望。
文化认同体验。对旅游者来说,族群文化传统以“文化体验”的形式实现“现时化”和具象化。旅游者借助于旅游资源,实现对旅游资源所表征的族群文化或国家文化的肯定性情感和同一化认同。在旅游展品和环境氛围营造的情境中,旅游者可以获得事实性的知识,还会在特定情境中来进行思维与行动,并在集体实践行动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旅游者个体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诱发出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个体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或者规避。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游客主体的文化体验与旅游资源的互动。旅游者借助旅游项目,将自己放置到历史场景中,完成个体意识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场景的“共振”,形成对族群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直观体验。族群化记忆进入到旅游者的个人经验之中,个体完成对族群文化记忆的二度创作,由此实现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
(摘编自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有删改)
材料二:
网红城市接连崛起,打卡胜地次第涌现,破圈作品不胜枚举,爆款文创层出不穷……这两年的旅游市场火爆让人欣喜。但火爆之下,也存在同质化、浅表化的隐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旅游”的守正创新之道,在于孜孜以求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游者借助旅游资源,通过“沉浸”“凝视”和“认同”体验,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实现个体感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交互。
B.旅游者在目标明确、日程安排清晰的情况下,如果全神贯注,就会主动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身心愉悦。
C.旅游者借助于旅游资源,形成对族群文化的直观体验,在肯定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个体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
D.某些地区过度、单一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训,提示我们要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发,创新旅游业态布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游凝视需要旅游者专注审慎的观看,并带着个体身份意识和思维定式,建构与旅游资源的主客体关系。
B.游客和旅游资源的想象性关联是现代文化实践“培训”和建构的产物,这说明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关注游客的整体文化认知水平。
C.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发挥自然优势,开展科技创新,丰富旅游内容和内涵,才是文化旅游守正创新之道。
D.内蒙生态游、淄博烧烤、景德镇文创街区等走红,说明只要落实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就能形成独特的优势。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遴选出了全国首批24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涵盖光影夜游、飞行影院、数字艺术展、科学技术展等产品业态。
B.2022年在北京开园的阿派朗创造力乐园,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乐园环境、课程活动结合,让游客体验科技魅力。
C.宠物旅游市场开始规模化发展。狗狗联萌 GOGOParty 曾多次组织北京周边的宠物露营、自驾活动,2024年5月组织了北京地区的“携宠海洋馆活动”。
D.青海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让其“万山之宗”“万水之源”“千湖之省”之名更加名副其实,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旅融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5.当前古镇古村游,同质化倾向广受诟病。请结合材料,就古镇古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②窗是家的象征。 《说文》云: “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透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 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