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90字。
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中国不高兴》,令我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位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程度,他想编一本给大学生用的写作课本,帮助训练他们基本的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无凭据推理,谩骂、粗口、唱衰等说理方式。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训练读写的技能,更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需要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理对方。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这些都是《中国不高兴》作者们需要补的功课。许多读者受蛊惑而浑然不觉,他们虽受过教育,但缺乏基本的理性辨析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有了严重的疏忽和失败?
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不是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们所说的那样,要“刺激”什么人或者要出什么气。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吵架是一种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而说理的目的恰恰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
(摘编自徐贲《“不高兴”先生要学会说理》)
材料二: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环境。曾经人们期待互联网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结果是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徐贲:也不能说互联网完全没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人们今天好歹还能得到一些真实消息,许多消息不都是来自互联网吗?但互联网确实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恶劣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如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了,因此提高中国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
B. 《中国不高兴》作者们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的语气,蛊惑了许多读者,作者认为这种说理方式缺乏理性思考。
C. 互联网是有新公共空间的作用的,如何看待互联网攻击性的争论取代公共说理这种现象实际是怎么看待恶在人世间的存在。
D. 社交媒体上双方争辩的现象现在很普遍,但评判对错的旁观者未必能“清”,因此,君子应爱惜羽毛,远离小人,以免惹上腥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中国不高兴》作者们说理如吵架的问题,强调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的重要性。
B. 材料二是访谈录,针对互联网上恶声恶气地说话这一现象,徐贲提出了可以运用箴言经常运用的“反义平行”的表达方式这一办法。
C. 徐贲认为,网络暴言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好好说话的人不再说话了,而2000多年前的所罗门智慧箴言里就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
D. 在徐贲看来,互联网的确存在很多恶劣现象,但要想清零互联网的肮脏和丑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学习判断善恶,分辨是非。
3. 材料一中说“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下列社交媒体上不合理的说理最接近吵架的一项是( )
A. 对于美国贸易赤字,有人说,美国人消费得太多,生产得太少,形成了缺口。这个缺口怎么补?一是抢,二是骗。
B. 说到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政治表演,有人说,他是有着明显生物性的,他的翻云覆雨,看起来有滑稽性的特点。
C. 对于开放,有人说,中国人以最大的热情拥抱西方,意图以最亲善的姿态告诉西方:“我们在向你们靠拢。”
D. 说到读书人行为的时候,有人说,你看他们(读书人)或一头扎入当权者怀里,或歪坐在资本家腿上。
4. 下列对材料二两次提到“约伯问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提到“约伯问题”,主要目的是表明上天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许多的恶。
B. 第二次提到“约伯问题”,是为了说明互联网上良莠不齐,正好给我们学习善恶判断和是非分辨提供了一个机会。
C. 两次提到“约伯问题”都是为了回答“互联网有许多恶劣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恶劣的东西”。
D. 从第一次提出“约伯问题”到第二次解释“约伯问题”,徐贲层层递进地引出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思路清晰。
5. 人们在谈网络暴力成因时说到了人群的极化问题,观点的极化、沟通的弱化,对待分歧时情绪表达取代公共讨论。对于上述问题应如何解决呢?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说理思路、说理目的、面对争辩时三个方面给出合理的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强加因果。原文说“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可见原因是“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而不是选项所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公司的停车场。他发现他的车位已经被人占用了。他没有去留心那辆车的车牌号。他看到北面那一排有一个空位。他将车开过去,停好。
他走进值班室,将车钥匙交给正在值班的那个老头儿。老头儿胆怯地看了出租车司机一眼,马上又侧过脸去,好像怕出租车司机看到了他的表情。出租车司机转身走了出去。老头儿从值班室的窗口探出头,大叫着:“经理让你星期四来办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