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60字。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与影像相关的“共同体叙事”研究,多从美学、影像研究领域出发,而来自影视人类学界的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均呈空白状态。因此,构建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共同体叙事的理论体系,成为完善学科体系的重要维度。在理念层面,影视人类学研究应重视以下内容。
影视人类学视野中的共同体叙事,应重视“日常性”,摒弃传统叙事建构的“奇观性”,这是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影视人类学在共同体叙事建构中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回到日常的叙事过程。通过参与式观察进入民众的生活层面,是影视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所研究的对象也与民众“日用而不觉”的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即观照群体的内部文化逻辑。
影视人类学视野中的共同体叙事,需要观照当地主体与关系的多元性。关系的多元性,实际上应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最核心的关注点。所谓关系,不只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一区域各群体间内聚型的关系。关系建构涉及知识与文化的交换,所以关于多元关系的讨论必须涉及传播。传统传播学倾向于关注传播者的主体性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主体性,而影视人类学更为强调研究对象自我表达的主体性。通过影视人类学描述当地主体与关系的多元性,对于建构共同体叙事,对于描述群体间交往交流交融、多维铸牢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所以,在影视人类学研究中重现区域内不同主体、群体的主体性,需要充分理解当地的观念系统与世界观、社会交往规则等。
建构共同体叙事的影视人类学学科,需要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总结概括文化形象与关键符号,这是理解本土知识体系的关键。普里查德曾指出:“正如每一位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所知,社会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最困难的任务是确定若干关键词的含义,整个调查的成功取决于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通过调查来确定具有关键文化意义的文化符号,以及理解人与空间、时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当代意义,也是影视人类学学科视听语言层面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
在实践中,影视人类学的媒介是人,而不是机器,这点是AI无法取代的。在传播学领域中,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经典论断,但放到影视人类学领域则很难成立。在影视人类学者的田野现场,媒介即人,摄影机即为“在场的行动者”。这里涉及的“媒介”超越了传播学范畴,也存在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之中,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共同体叙事”由此获得相对广阔的学术视野。就此而言,影视人类学视野中的共同体叙事更具备具身性,涉及体验、生活世界的观念;在方法上也会涉及多学科、多维度、多方法的介入。
共同体叙事的影视人类学实践,需要影视人类学工作者具备明晰的文化解释力。在描绘涉及关系性的问题时,比如在描述个体与村落之间的关系、贸易者之间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鉴于近年影视人类学界的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均呈空白状态,要完善影视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必须构建其共同体叙事的理论体系。
B.如果将影视人类学研究最核心的关注点放在当地主体与关系的多元性上,会有助于描述群体间交往交流交融、多维铸牢共同体意识。
C.“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在影视人类学领域难以成立,因为影视人类学的媒介是人,超越了传播学的范畴,存在于所有社会科学学科中。
D.共同的关键符号是群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物质、文化资源支撑,能发挥维护秩序的重要作用,借其叙事可以凝聚人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构影视人类学的共同体叙事应回到日常的叙事过程,通过参与式观察进入民众的生活层面,观照群体的内部文化逻辑。
B.要想理解本土知识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总结概括文化形象与关键符号,理解人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C.影视人类学实践以影像化的方式阐释文化,揭示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社会秩序,这有利于构建共同体叙事的学科路径。
D.关注地方性的自我叙事,并重点探究相对完整、生动的共同体叙事的形成过程,将有助于影视人类学共同体叙事的建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摔跤吧!爸爸》能够被全世界关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触及了世界性的话题,如教育问题,触碰了观众的痛点。
B.在侗族“踩歌堂”、苗族鼓藏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上,人们按照规定的仪式聚集之后,或吟唱,或宰牲,或起舞。
C.全球化视野下围绕病毒和疫病展开的疾病隐喻,构成了《感染列岛》《釜山行》等瘟疫题材电影意味深长的共时性图景。
D.《流浪地球》围绕“带球跑—安土重迁—家园—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建构起统摄叙事及传播的话语体系。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从理论层面论述,再从实践层面论述,论述具有条理性。
B.文中引用了普里查德的话,强调了调查对影视人类学的作用。
C.文章论述构建共同体叙事的学科路径时强调了田野调查的地位。
D.最后一段的“总而言之”提示后文是论证结论即本文中心论点。
5.影视人类学共同体叙事实践,对影视人类学工作者提出怎样的要求?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寻觅觅(节选)
刘庆邦
防劫有劫,防贼来贼。劫贼一脚就把木门踹开了,一只矿灯的光柱一下子捣在乔川清的眼睛上。光柱硬得像是栗子木的木棍,捣得她的双眼生疼,她推不开“木棍”,眼睛也睁不开。她大声喊: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
没什么,借你们家的骡子用用。
乔川清成天担心劫贼抢她家的骡子,劫贼到底还是抢到家里来了。她说:我们孤儿寡母的,一家人全靠我们家的骡子活命,你们行行好,把骡子给我们留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