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4640字。
《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掌握驳论方法,品味鲁迅驳论文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有个东西叫靶子,它是专门供人打的,现在请你想一想:面对一面靶子,你有哪几种方法将其打倒?(靶心、靶子头、靶杆子……)
有的说打靶心,有的说打靶子头,有的说打靶子下面起支撑作用的那根棍子。看来大家各有各的打法。写文章时有一种文体叫驳论文,驳论文就是要批驳错误的观点,打对方的靶子,而论证就有可能要用到同学们说到的打倒靶子的方式。那么靶子怎么打才能一招击中,怎么才能打得漂亮,在这方面,被喻为投枪、匕首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已经给我们送来致胜的法宝,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文章是如何批驳错误观点的,学习怎样在写作时出奇制胜、一招见效地“打靶子”。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打靶子到介绍驳论文,形象地点明了驳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本解读
(一)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按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得出结论的逐层推进的过程,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
(一)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举例论证
(三)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研读课外文章《群居真的比独处好吗》,画出文章论证思路的思维导图,试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的异同。
(一)提出对方论点:群居让你更优秀、更出色。
(二)提出自己的论点:独处才是生命的一片良田。
群居往往是肤浅的、浮躁的、表象的
(三)独处往往是深刻的、安静的、本质的
分论点一:独处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奇迹或是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