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上册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83250个字。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上册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
1.《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3、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4.学习情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沁园春莽莽妖娆分外稍逊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折腰:妖娆:
文采:风流人物:
3.读课文,理解本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侧重哪种表达方式?下片呢?课堂探究
5.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上片分为三个层次。6.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豪迈,奋发的气势?为什么?
7.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
8.试归纳文章主题。
9.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
2.《雨说》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 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1. 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2. 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
课堂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3.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4.朗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
(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5.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6.文中五次用“雨说”作为提示语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