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7260字。
“五心”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学 科 语文 课 题 醉翁亭记
时 间 主讲教师
教学课时 2 课时 课 型 常态课
教学目标
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 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诚信有效预习 预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
预习方式:自读式
预习内容:课文内容及课文注释。
信心有效导入 导入目标: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导入方式:提问式
导入内容:
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
1、亭子现况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2、历史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 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精心有效精讲 精讲目标:
精讲方式:讲析式
精讲内容:
第一课时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三遍,给生字标音。结合作者经历,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点拨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