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9 14:38: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350字。

  高(一)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 《促织》 主备课人 审核人
  使用人 高一语文组 总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自主、精讲、引导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2.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的主旨意义,赏析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   学   环   节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了解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2.解题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译文:你鸣叫一声,能使一人发愁,你从夜到明,声声鸣个不休。你不会缫丝,又不替人纺织,却强横地出口,催人赶制衣衫。)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织,故实为催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
  1.梳理文本情节
  序幕(起因):第1段  朝廷征促织,“征促织”
  开端: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困促织”
  发展:第3~4段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卜促织”
  高潮:第5~7段  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失促织”、“失子”、“化促织”“斗促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