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施耐庵生平传奇
美丽富饶的盐阜大地哺育着代代英才,三国名士陈琳、民族英雄陆秀夫、盐民诗人吴嘉纪、文学巨匠施耐庵……这些文臣武将、爱国志士、学者名流,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上异彩纷呈、光耀千秋!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其巨大的文学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达到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
正因为《水浒传》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使人们对其作者施耐庵油然而生敬意。八十年代初,大丰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研究施耐庵的学术团体——施耐庵研究会,出版了以研究施耐庵为主旨的《耐庵学刊》,并多次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对其生平进行专题调查。
现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的俚语口碑,对施耐庵的生平行踪作一个轮廓介绍。
施耐庵,名彦端,又名子安,耐庵为其字。据兴化县续志载,生于元元贞丙申(公元1296年),殁于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年),享年75(虚)岁。
施耐庵祖籍苏州,后移居兴化,兴化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在兴化操舟度日。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
施耐庵因童稚时聪颖过人,其父元德公把他送到海陵东隅之白驹场读书。白驹场地处牛湾河、运盐河交汇处,这里盐业发达、物产丰盈、市井繁荣、人文荟萃,俨然有海滨城镇的韵味。优裕的乡里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熏陶着幼年的施耐庵。
施耐庵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很快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19岁时,他初涉科场,一举考取秀才;30岁那年又考取了举人。延至元泰定年间,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施耐庵踌躇满志,自以为定能一举成功,曾夸下海口,此科定能金榜题名。不料,事与愿违,名落孙山。耐庵深愧有负父老乡亲厚望,遂有难见江东父老之感。其时,大都好友刘本善,官居国子监司业,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为人范,于是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东郓城县训导(地方分管教育的小官)有缺,便举荐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郓城期间,施耐庵倡导学习,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指导农桑。他的正直行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力派的不满,每每受到刁难。当时,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安插他的亲戚,被施耐庵严辞拒绝。吴林怀恨在心,后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施耐庵体会到官场黑暗,举步维艰,于是愤然辞官。
这段时间里,施耐庵利用公务之暇,留心地方掌故;辞职之后,为排遣心中烦闷,又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桐,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次年辛未,即施耐庵35岁那年,元廷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