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7980字。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但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通常我们说“求知”“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文字的表面通常看起来是很完美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坐着钻研的时候,你的思路其实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这要靠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去“批判”它。这时候,你无需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读,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性地读。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只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的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由衷的微笑。
⑥例如,读《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就应该这样读。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的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了。如文章快结束时,有没有必要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中那么长一段质量并不见佳的赋体骈文呢?余光中说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中学生水平!你同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整篇文章就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当时的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作家把孤独写成是一种自由,一种白天里群居时不可能有的自由。经过仔细的分析以后,你坚定地相信余光中不一定对,这比起慑于余先生的权威而轻易同意他的意见,要强得多了。
⑦这时,你就站起来了。
(文/孙绍振,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躺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读书的姿势和陶渊明提倡的不求甚解同类,这样读可以博览群书。
B.这种读书姿势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根本不需要带着目的去读书。
C.这是用玩的态度来读书,读着顺畅就继续读下去,反之随时可以终止。
D.这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不过很难迅速提高自己的某些方面的能力。
2.下列对“坐着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读书姿势态度鲜明,目的明确,就是要通过读书“求知”“求学问”。
B.这种读书姿势在大中小学里非常普遍,它要求读书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C.这种读书方法的要领是对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反复钻研,准确背诵。
D.这种读书的方法要求读书者能刻苦钻研,尤其是要思考内容的前后关联。
3.作者认为怎样读书才能让自己“站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好奇心
①这世界上我最害怕两样东西。第一,我害怕有一天我不爱这个世界了,不爱生活了,丧失了爱的能力。要知道,世界上还有太多事情我一无所知,生活中还有无限的趣味我都未曾体验。第二,我害怕我的灵感枯竭了。就像水源一旦枯竭,绿洲也会很快变成荒漠,再也看不到鲜活与张力。所以,我每次上课之前都非常紧张,我担心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只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传声筒。
②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当我在旁听其他老师讲课,或者跟学生交谈的时候,他们的一个问题,突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