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3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9/27 19:23: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760字。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3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4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对“新文科”讨论的扩展与深入,跨学科作为其基本特征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回应信息科技时代要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新文科”跨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跨学科并非消解学科,恰恰相反,其真正意义在于突破现代分工过细所导致的学科专业壁垒,依托人类整个知识系统,重建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血脉联系,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自身学科理念的更新。与传统文科时代的跨学科实践不同,“新文科”的跨学科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参与到学科建构之中,具备了某种本体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之于传统文科,无异于一次跨学科的“系统重启”,对文学学科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跨学科的本体论建构推动文学研究走向新的学科自明。文学从人类知识总体中分离出来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发展为一个圈层化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各级学科疆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也容易切断文学与人类知识母体甚至学科内部“圈子”间的联系,使文学沦为一座文科“孤岛”。因此,突破圈层阈限的跨学科很早便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跨学科只是作为一种拓宽视野的手段存在,研究者的学科理念并未因其而有太大改变。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学科合作与交融成为常态。在这一语境下,跨学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襄助,更有以他者眼光重新审视自身、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深层反思。
  其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刷新了文学研究的问题域。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了全新命题。比如,“数智时代”的文学应何去何从?如何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海量文本?人工智能创作可否视为新的文类?数字人文方法能否有效应对文学研究的新任务?凡此种种,都已溢出原有的学科经验范围,亟须得到新的回答。如果说本世纪初研究者对上述问题仍不乏犹疑甚至拒斥的话,那么随着“新文科”对科技和人文交叉融合的积极探索与正面演示,越来越多研究者意识到文学与科技的汇通已经成为时代课题,并逐渐接纳了上述问题。由此,学科论域也得到了新的拓展。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有助于启发跨学科研究者,使其勇于回应数字时代文学新命题的挑战,甚至重新激活相关经典论题的探讨。以作者问题为例,在以往的文学创作论中,作者被视为文学素养高、表达能力或想象力突出,以灵感、游戏或劳动体验等为内驱力追求原创的主体。而数字时代文学作者的巨大变化,便是人工智能(AI)作者的出现。例如,“微软小冰”在2017—2020年间先后出版了三本诗集和一本网络趣语集,也曾在《华西都市报》文学副刊“浣花溪”开设诗歌专栏,其文学活动与人类作者几乎已经没有分别。但“小冰”这个作者,既不能与微软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框架直接画等号,也不能说是计算机算法,将其认定为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同样难以成立。它更像是上述各方的一个综合体,散发着与人类作者全然不同的技术气息。传统文学研究者不太容易认同这样的作者,“新文科”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却可以就其存在的合理性展开探究。
  (摘编自杨果《文学研究的跨学科“重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于传统文科的圈层化特点,“新文科”的基本特征是跨学科,这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B. 文学从人类知识总体中分离出来之后,与之切断联系,成为一门孤立的学科。
  C. 越来越多的“新文科”研究者意识到文学与科技的交汇融通已经成为时代课题。
  D. 对于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传统文学研究者不认同,而“新文科”研究者认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设置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次分明,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分论点。
  B. 文章在信息科技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等背景下,探讨了文学研究的跨学科“重启”问题。
  C. 文章以“微软小冰”的文学创作为例,论证了数字时代文学必须包容智能创作者的观点。
  D. 文章的论证语言既注重如“圈层阈限”等的学术性,又讲究如“全新命题”等的生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科也曾有过跨学科实践,但这种跨学科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新文科”的跨学科参与到了学科建构之中。
  B. 传统文学必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和学科合作交融,彻底颠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C. 对于“数字人文方法能否有效应对文学研究的新任务”等命题,在本世纪初文学研究者的认知领域和研究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D. 人工智能文学创作者是一个新的现象,它的合法性一旦确立,将会给传统文学理论带来冲击,人类文学创作者的合法性也会因此受到挑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传统文学研究者不认同”说法错误,从“传统文学研究者不太容易认同这样的作者。‘新文科’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却可以就其存在的合理性展开探究”这句话看,传统文学研究者是“不大容易认同”“新文科”研究者“可以就其存在的合理性展开探究”,而不是认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分论点”说法错误,文中三个分论点没有明显的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