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90字。
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论述类文本必备知识】见思维导图
【论述类文本常见题型】见思维导图
【论述文怎么读】
1.读论述类文本经典三问: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如何论证?
2.注意文本的标题,弄清文本的话题;
3.用序号标好段落;
4.围绕“是为怎”思路展开文本阅读;
5.首先找到观点句,其次找到材料句+分析句;
6.大致标一下段意,整理一下思路。
材料一:
①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1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②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 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科学技术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③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④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 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 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1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⑤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 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
【答案】C
【解析】“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错误,是为了说明“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
【增分措施】
读:读全文,理出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
找:回归文本,找出答案所在区域;
比:比对词语、句子、关系、结论和依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行正确推理判断的能力,识别选项推理谬误的能力
【答案】A
【解析】B项,“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曲解文意,是要求人们尤其需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
C项,“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
D项,“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错误,原文表达的是不同学科可能只是学术术语不同,但在观念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跨越学科, 并不是说“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增分措施】
主要是比对关系 :
①依据与结论的关系;
②句子内部成分的关系:即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的关系;
③分句间关系:因果、条件、转折、并列、递进等
3. 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小说必备知识】见思维导图
【小说常见题型】见思维导图
【小说阅读方法】
读小说文本经典三问: 写了什么(人物、情节、环境)?
为何写(情感)?
怎样写的(技巧+语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 福
陈忠实
①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②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③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