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2660字。
登泰山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在比较中明确姚鼐的散文具有“简约”的本质特征。
2.把握艺术手法、寻找事实考证,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有文采、有依据和有深意,体悟简约之“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寻找事实考证,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有文采、有依据和有深意,体悟简约之“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和相关语句,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1. 疏通大意:自学《登泰山记》,结合注释和字典,落实重点字词的含义并明确重点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2. 文段写作:基于课文中日出前后五个时间阶段的相关景物,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把“泰山日出之景”描写出来。
一、展示中激励
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发现习作优点
明确:习作一充分联想,善用修辞,让画面内容饱满而丰富;习作二融“我”入景,真实生动,让物我谐协统一。
二、比较中明确
朗读:《登泰山记》中姚鼐描写“泰山日出之景”的相关语句
思考:将上述习作与课文相关描写进行比较,姚鼐的散文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呢?
明确:姚鼐只是撷取关键、展现精要,“简约”是其最突出的风格特征。
三、探究中发现
(一)发现艺术手法
思考:姚鼐是怎么描写“泰山日出之景”的呢?
明确: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比如“正赤如丹”运用比喻、“而皆若偻”运用拟人、“此东海也”运用想象等等。
结论:这些手法的运用,让散文具有文采,文辞精美。所以姚鼐散文是“简约而有文采”的。
(二)发现事实考证
活动:通观全文,寻找姚鼐注重事实、强调考证的句子。
明确:以下句子都可作为例证(任举一二例即可)
1.关于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关于登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
3.关于登山经过:自京师乘……,历……,穿……,越……,至于泰安。由南麓登,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山巅
4.关于登山路况: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5.关于历史传统: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古谓之天门溪水。……世皆谓之天门云。
6.关于人文景观: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