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16 16:21:3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悟刘禹锡的人生观。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大意,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了解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在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酬赠诗有不少。在深入研究这些酬赠诗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这两位诗人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看法。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提到,“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也就是说,这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怀。因此,我想我可以选择三组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酬赠诗,聚焦于“人生观”,通过对“起落”“衰老”“死亡”这三个人生问题的比读,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体会刘禹锡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及甄别资料的能力不高。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的读资料,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与提取,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需要与原有的观点进行融合,本课主要设计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运用资料的意识与能力。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介绍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重点词语: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