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2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悟刘禹锡的人生观。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大意,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了解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在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酬赠诗有不少。在深入研究这些酬赠诗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这两位诗人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看法。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提到,“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也就是说,这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怀。因此,我想我可以选择三组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酬赠诗,聚焦于“人生观”,通过对“起落”“衰老”“死亡”这三个人生问题的比读,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体会刘禹锡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及甄别资料的能力不高。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的读资料,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与提取,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需要与原有的观点进行融合,本课主要设计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运用资料的意识与能力。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介绍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重点词语: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