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四字格成语内对析
汉语成语中,有许多四字格成语所表示客观事物或现象都具有对偶的修辞色彩,例如①“鸡肠鼠肚”中“鸡肠”对“鼠肚”;②“呕心沥血”中“呕心”对“呖血”;③“融会贯通”中“融会”对“贯通”;④“人寿年丰”中“人寿”对“年丰”……这类内成对偶的成语所形成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是对偶句所没有的。如“街谈巷议”引申为社会舆论;“戴月披星”形容早出晚归,野外辛勤劳动……分析这类成语内对的结构、类别、形式,在高初中语文释词教学中进一步揭示内对成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十分重要。本文所析对语,均来自成语专著,故以“成语内对”称之。
一 内对结构
四字格内对式成语,其实四个字均为词(或语素),由四个词(或语素)间的结构关系可见:一二词(或语素)与三四词(或语素)结构紧密、一前一后,组合为成语的两部分,且组合方式都是对偶,只是成对的结构不同罢了。常见的有偏正、动宾、动补、主谓四种结构。如上所例,①“鸡肠鼠肚”中“鸡肠”和“鼠肚”均为偏正式名词并列内对合成一个短语,意思全变了,“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局”。如:蛛丝马迹、旁门左道、鸡毛蒜皮、甜言密语、方柄圆凿、金戈铁马、人面兽心、天香国色、金口玉言……均为两个偏正式名词前后组合而产生新义,且这类成语的内部都可以前后交换,语意不变,如“天香国色”可说“国色天香”;“金戈铁马”可说“铁马金戈”……又有偏正式的动词相对组合为成语的,如:始乱终弃、潜移默化……还有偏正式的形容词相对组合为成语的,如穷凶极恶、四平八稳……②“呕心沥血”前后为动宾式合成词,动宾并列内对而产生新语义,“比喻费尽心思”。又如:捶胸顿足、损兵折将、捕风捉影、偷鸡摸狗、披肝沥胆、斩钉截铁、闭月羞花、沾花惹草……这类内对成语的动宾关系,都是“动+名”模式,关系明显。还有一类关系比较隐藏的动宾内对成语,其模式表象为“动+形容”,但实际上这里的“形容”已经“名物化”成为名词了。如“披坚执锐”“坚”和“锐”已经化指“坚固的护身衣甲”和“锋利的兵器”,并列相对组合,“比喻冲锋上阵”。再如:标新立异、拨乱反正、装疯卖傻、喜新厌旧、挑肥拣瘦、改邪归正……③“融会贯通”两部分各是动补式合成词,前后并列、动补相对而构成内对固定短语,产生新语义,再如:除干打尽、斩尽杀绝、修正校对、稳定平衡……④“人寿年丰”前后两部分各是主谓式合成词,前后并列、主谓相对而成内对固定短语,意为“生活很美好”,又如龙飞凤舞、耳聪目明、口是心非、情投意合、室迩人遐……
成语内对结构的语法关系告诉我们:单靠内对的前部分或后部分都不能表现成语的含义,只有前后两部分结合成对仗、彼此衬托、相互照映,才能表现成语的整体含义。
二 内对类别
四字格成语内对,常见的有同类词相对、同义词相对、反义词相对。
(一)同类词相对 四字格成语的内对词类,与现代汉语所分词类相同,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1 名词对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包括具体的、抽象的。如:东奔西走、黄童白叟、獐头鼠目、祸枣灾梨、斗转星移、酒醉饭饱、品竹弹丝、雕梁画栋、钳口结舌等,“东”和“西”方位名词对;“童”和“叟”人伦名词对;“獐”和“鼠”动物名词对;“枣”和“梨”植物名词对; “斗”和“星”天文名词对;“酒”和“饭”饮食名词对;“竹”和“丝”乐器名词对;“梁”和“栋”建筑物名词对;“口”和“舌”人体器官名词对……
2 动词对 常见的有三种:①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如:丢盔弃甲、左顾右盼、……②表心理活动的,如:思前想后、深谋远虑……③表判断、存在的,如:古是今非、无独有偶……
3 形容词对 常见的有三种:①表示形状的,如:外圆内方、天高地厚……②表示性质的,如:冰清玉洁、天昏地暗……③表示状态的,如红男绿女、愁眉苦脸……
4 数量词对 如:二次三番、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