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试题(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5 10:57: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460字。

  2022届高三下下学期月考试题(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考证,至少在先秦时期饮茶已流行于中国西南一带,盛唐之后,饮茶之 风由长江流域渐入北方,至唐中期北方饮茶遂成风俗。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至中晚唐时,福州百丈怀海禅师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
  唐代长江流域的烹茶之法丰富多彩。魏晋时,长江流域便流行食用茶粥,此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此外,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茶会中除了赋诗联句,有时还会击鼓传花,行“传花饮”之法。至晚唐五代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茶叶已从涤烦解渴、提神醒脑的饮料,发展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而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属于游牧民族。他们食肉饮酪,少食蔬菜,依赖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其饮茶习俗原始、粗犷,烹茶之法与汉族大不相同。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有删改)
  材料二: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茶、槽、桡、蔽、茗、薛、葭等。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茶”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国的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一杯中国式饮茶,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既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又体现着道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饱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茶文化中展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正是今天人类世界应当大力倡导与践行的。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骅《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的风气由来已久,先秦时已有人开始饮茶。古代烹茶方法多样,包括以茶入粥、在茶水中增添盐和姜等。
  B.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是因为佛教的推动,当时的不少僧人喜好饮茶,到了中晚唐时,饮茶已是寺庙日常修行的部分。
  C.陆羽不喜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他对烹茶之法进行系统改进,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D.“茶”字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和写法,被划掉一横后才成为“茶”字。“茶”字含有“人在草木间”的长寿之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文人雅土们将日常的饮茶活动同审美活动、精神追求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B.长江流域各区域间的烹茶之法呈现出不同特色,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的烹茶之法不如中下游地区的精细。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与茶文化中的价值观相通。
  D.中国的茶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这在倡导生态文明的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云“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B.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C.王维《赠吴官》诗云:“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D.皎然《月夜啜茶联句》诗云“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茶在唐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5)在进行专访时,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记者的访谈问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能力的?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