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热点组合练
- 资源简介:
约38200字。 新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热点组合练含答案
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就是如何让“政治状态”和“自然状态”共同存在于一种更高的状态中。同样道理,美国要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如何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和厮杀,让两者为构筑一种更加恢弘的空间秩序贡献各自的独有元素,正题和反题在此被综汇为合题。综观世界史,很多文明都毁于野蛮的打击,很多政治理论也无法解决治乱更替的“黄宗羲定律”,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这些失败的文明与学说不具备兼容“反题”的体质、胸怀和智慧。
(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林国华《从荒野角度看美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洲新大陆被欧亚旧大陆称为“对极”,美利坚建国后完全延续了美洲的悖反特质。
B.相比于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与荒野之间的冲突更重要,卡普兰意识到了这一点。
C.“黄宗羲定律”是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很多政治理论无法解决。
D.美国“逃离”文明并不是抛弃文明,而是兼容野蛮,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美洲的“对极”引出美国的“对极”,接着指出荒野是美国“对极性”的一个方面。
B.作者以卡普兰的《荒野帝国》直接印证“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这句话。
C.文章通过论述美国文明与野蛮的共存、正题与反题的综汇,将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提到霍布斯等人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是因其与如何让文明与野蛮共存具有相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社会是多元的,因为美国能够兼容“反题”,能够让文明与野蛮终止厮杀。
B.美国的“对极性”使其政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得以和谐共存。
C.综观世界史,如果很多文明有能力兼容“反题”,很有可能会避免毁于野蛮的打击。
D.美国的成长史启发我们,一个民族要强大,就要让敌对双方势力相当,发挥各自优势。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