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两课时,约2440字,简单中见特色。阿Q正传
一、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描写和社会环境,培养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2.学习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3.理解阿Q 的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学习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设想:
1.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未庄在革命浪潮波及时的各种情况;小说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及反映的性格;阿Q对革命的理解,反映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及现实意义。
2.整体感知:分析小说的情节、表达预习感受;选点阅读:分析阿Q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整体把握:总结阿Q性格特征;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达感受:根据理解,表达读文感受。
3.认真阅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深层次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读文的想法;发散思维,注重联想,学以致用;尝试欣赏、鉴赏文章。
4.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背景介绍;分析情节;分析环境、人物性格
一、导入新课(作者、背景介绍):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善于健忘的阿Q形象。我们今天就来关注一下阿Q其人其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1902年初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任大学教授,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以其历史见解深刻、讽刺艺术卓越,一发表就立刻震动了社会。
二、整体把握(分析情节)
1.通过预习,你感觉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以阿Q的行状——即对革命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2.阿Q对革命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神往——(宣布)——幻想——(不准)——失望
3.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三、选点阅读(分析环境、人物性格)
1.未庄对革命的了解是从一艘乌篷船开始的。城里举人老爷的船停在赵府的河埠头,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一时传言四起。
①有哪些传闻?传闻的来源、船的使命、结果各是什么
传闻来源船的使命最后结果
1茶房酒肆运箱子、举人老爷乡下逃难不详
2邹七嫂运几口破衣箱回复转去
3不详运箱子、书信塞在太太床下
②传闻哪一个最具真实性?根据是什么?
③真正造谣的人应该是谁?是什么心理?
④从这些内容里你推断出阿Q生活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社会环境:
未庄——偏僻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