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35
- 资源简介:
约9210字。
第10课 篇目(二)__师说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
1.惟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3.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
古文运动发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