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140字。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满华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赏析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分析比较作品中人物的身世命运,解读诗人思想情感,深入体味主旨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在新课标教材中,为课内自读课文,通过品读句段,注意叙事脉络和诗人体验,化身为诗人,展开联想,进而达到赏析作品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的目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比较诗人和琵琶女各自身世,深入品味并理解主旨句的深刻内涵。本课教学拟用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㈠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因晚年居香山,故自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共有3000余首),著有《白氏长庆集》。他写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九元思书》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线。
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一时期,白居易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的宗旨。这一时期以讽谕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被贬江州司马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糅和儒家和“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这一时期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成就最高的感伤诗是《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
2.相关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唐宪宗元和10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㈡、阅读诗前的序,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序中词语,从诗文中找出相应诗句:
A.送客湓浦口——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委身为贾人妇——
D.曲罢悯然——
E.予出官——
F.感斯人言——
G.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H.歌以赠之——
解析: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意。答案: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忽闻水上琵琶声C.老大嫁作商人妇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E.我从去年辞帝京F.又闻此语重卿卿 G.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H.为君翻作《琵琶行》
2.这个小序有何作用?
答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㈢、阅读全诗,完成下列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