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皂罗袍》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070字。
《游园•皂罗袍》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体会唱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培养对作品的意境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zhì、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4.简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