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课时,约3480字。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2、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认识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 3、理解和鉴赏社会环境的描写在表现作品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
难点、重点
1. 理解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变化过程极其意义,包括对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的反映,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揭示,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2.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任务和塑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2、《阿Q正传》故事简介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9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目中,这个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他贫穷而地位低下,“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连姓也没有。“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穷,和人口角时偏要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