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1/28 16:18: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40字。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学习重点】
  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
  【学习难点】
  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学法建议】
  了解必要的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合作研讨。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本主义思想;邦国的主权在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