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4
- 资源简介:
约6010字。
第二单元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白莽、柔石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其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以白莽为代表的青年烈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二、写作背景
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