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诗经》三首 教案<br>
<br>
教学设计思想<br>
由于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在两个字上——“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诗三首”可以设计安排两课时。<br>
第一课时<br>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br>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br>
教学过程<br>
一 导语<br>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br>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br>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br>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br>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br>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br>
教师明确:<br>
1.(略)<br>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br>
3.(略)<br>
(二)教师补充介绍:<br>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br>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br>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br>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