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18.祭十二郎文
韩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上高中之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文章了,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