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于靖萱) 
一、教学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体味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 
二、重点难点分析:这首词虽为自读课,但词中用典较多,指导诵读几分析课文时,要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扫清障碍。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语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  
范读正音;学生自读三遍(第1、2遍出声朗读,第3遍结合注释默读并考虑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学生齐读。 
(四) 
在清楚本词最突出的特色是“用典”的前提下,让学生找出用典之处,每个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谁。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五)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明确:(1)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赞叹惋惜) 
     (2)主张北伐抗金。(赞叹惋惜) 
     (3)批草率出兵。(批评,借古讽今) 
     (4)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5)不忘为国效力(悲壮) 
立场观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不忘为国效力,反对草率出兵。 
主旨:抒发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反对草率出兵和为国效力的忠心。 
辛词风格:苍凉中见悲壮,豪放。 
五、作业:比较本词与《扬州慢》的不同。 
教学实录: 
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借古人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