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章的说明方法
导入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辞海》解说: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温湿多光。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贾祖璋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荔枝的。
介绍作者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文题 南州 ——地点(出产地)
六月 ——时间(成熟期)
荔枝丹 ——果实(丹—色泽,成熟)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
分析课文,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1、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荔枝的果实
2、为什么?
——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3,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4,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区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5,这些知识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6、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区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