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br>
读《伊索寓言》教案<br>
<br>
一、教学目标<br>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br>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并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质疑解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br>
(二)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br>
(三)积累下列词语。<br>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井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其所 相安无事<br>
二、难点、重点分析<br>
(一)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br>
分析:<br>
(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br>
(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