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案示例之二<br>
教学目的<br>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br>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br>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br>
教学设想<br>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br>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br>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br>
二、教学方法。<br>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br>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br>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br>
三、课时安排。<br>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