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29 21:3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7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说“木叶”(教案)<br>
教学目标:<br>
1、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br>
2、学会初步分析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的意象<br>
重点难点:<br>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br>
教学设想:<br>
    通过分析课文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br>
计划三个课时。<br>
教学程序<br>
第一课时:<br>
一、给学生交待本课的教学目的<br>
《中国艺术表现的里的虚与实》一文我们主要从诗歌的鉴赏角度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分析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这一篇文章我们着重从意象的角度教学诗歌鉴赏。<br>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br>
1、学生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br>
明确:<br>
第1段:以屈原、谢庄、陆厥、王褒等古诗人作品的“木叶”形象说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r>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br>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br>
第4段:阐释“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br>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落叶”的因素这个艺术特征。<br>
第6段:阐释“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br>
第7段:小结上文。<br>
2、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层: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br>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br>
第七段为第三个部分,小结全文。<br>
三、思考练习一<br>
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br>
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形象之外。“木”与“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叶”当然可用在秋天<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