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900字。
影评写作指导――关于主旋律电影的资料
主旋律电影,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重要潮流
——对于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思考
回顾中国电影 90 多年的光辉历程,不但产生了如《马路天使》、《小城之春》、《黄土地》等优秀的影片,而且也涌现出如阮玲玉、谢晋、张艺谋等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改革开放的 20 年,是中国电影工作者锐意进取、人才辈出,艺术生产力空前解放,创造力空前勃发的 20 年。 80 年代中到 90 年代初,通常被称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开始进入艺术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拍出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开国大典》、《周恩来》、《秋菊打官司》等。
90 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时代,倡导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已成为一种创作主流。
《大转折》、《鸦片战争》、《红河谷》等均为此类影片中的上乘之作。《离开雷锋的日子》再现了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赢得较高的票房收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制作体系渐渐完善起来,并得到了市场认可,这是最重要的成果。 90 年代外国大片的引进,不仅激活了观众的兴趣,带动整个票房效益的回升,也促进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在观念、创作手法上的改变,进而推动中国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体系的改革。独立制片人制度的初步建立,改变了 80 年代以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使对电影的投资趋于合理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题材多元化。
“主旋律”做为一种电影类别,我认为不是中国特有的。根据经验,所谓主旋律影片,就是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本民族中的优秀人物,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影片。这类影片表现的题材是比较广阔的,可以是历史片,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写国家领导人,也可以写平民百姓。
世界各国每年都拍摄大量的主旋律影片,其中成绩最好的是美国。 美国每年都拍摄很多的主旋律影片,弘扬美利坚民族的优良品质,歌颂美利坚民族中的优秀人物,提高美利坚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这些故事五花八门,比方说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和外星人沟通,结果拯救了地球;或者一个三陪小姐的黑人凯子驾驶飞碟摧毁了外星人的基地;要不就是一群美国人坐着飞船到彗星上去,给地球制止了一场灾难;以及美国的特工队员消灭了拥有核武器的恐怖组织,或者美国科学家不畏千难万险,掌握了有关龙卷风的科学资料。而美国人看完了这些影片之后,就都感觉到美国真是了不起,做一个美国人真是很自豪,美国人天下第一,这样工作起来就非常有干劲,把美国建设得非常繁荣。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老百姓都是对本民族怀有深深的热爱的。他们希望看到给自己鼓劲的电影,希望经常觉得自己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样他们就真的会把自己往优秀里提拔。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在一个班里选择了一位长得很一般的女同学,然后在一次春游前,暗中叫班里的其他人都把她当成非常漂亮的女孩来对待,都来夸奖她长得好看。结果这次春游结束以后,这个女孩真的象换了一个人,容光焕发,变得非常妩媚。教育心理学也认同这样的规律,就是经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