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胶州二中 薛源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提到写作,很多学生就唉声叹气,面露忧色。同时,我们也知道,越怕写作,就越写不出好作文,越写不出好作文,就越怕写作,这已经成为一条恶性循环的链子,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我们莱西四中语文组以使用新教材为契机,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作文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一、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第一要解决的是素材问题。
有了好的素材,学生自然就有感触,就有了写作动机。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生活积累对写作的重要。而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大多数时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没有时间观察日出日落,没有时间观察旷野上的蒲公英,整天替他们忧心的父母他们觉着很俗,讨不到工钱的民工心中的苦楚他们不屑一顾,相当一部分的同学缺乏生活的原生态。象我们学校的学生,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休息基本都在学校度过,他们没有时间与外界接触,也无暇关注国际风云。简单的人生经历,枯燥的情感体验,要让他们写出深刻感人的文章是很有难度的。所以高考作文《挫折》让好多考生不惜制造“父亲不幸”“母亲改嫁”“家人遭遇车祸”等不幸的事情来扣“遭遇挫折”的题干要求,博得阅卷人的同情,结果显得虚假做作。江苏卷的“沉稳的山和灵动的水”使全省十几万考生集体空洞大抒情。站在考生的角度上想,平时无暇观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素材,如果不弄虚作假,又能怎样?事实上,哪一次考试阅卷老师不感叹内容空洞情感做秀语言苍白?而学生的现状又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素材,请学生积累下来。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是自己的生活积累。
我们尝试了“文集式”作文法。经过不断改进,我们同学生一起最终确定下来:取消日记、周记,改为两天一次的“文集”式写作。学生为自己的文集设计名称、目录、序言、插图、页码、评论等内容,学生从写文章的角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我手写我口、写我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的敏捷,也便于他们用文学语言及时记录在生活学习中的感受,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
对于学生的“文集”,教师要及时检查,及时和学生交流反馈。点评优秀作品,请作者自己到台前朗诵;或统一印发,让学生体验一下发表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营造浓郁的写作氛围。
比如05年初春,几个同学不约而同都写到了刚出来活动的小飞虫,而且写的角度都不一样,这样我就把他们放到一起点评。其中一个同学写到:“深沉的夜晚/寒气逼人/明明在发抖/却又执意打开窗/因为/我知道/上午飞出去的小虫/此刻定因贪玩而悔恨/我要为它留一扇窗/请记得归家。”
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在我的文集本上,有一处空白。这不是一处普通的空白,而是我特意留出的--为了一只小小的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