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ppt8(课件+试题,打包15套)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件试题)(打包15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8.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寄李儋元锡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29.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天上谣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天上谣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30.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31.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检测五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34.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32.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自河南经乱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233.ppt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诗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刘柳之谊
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
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 柳侯:指柳宗元。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河东:柳宗元祖籍地。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专题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专题导语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韦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够了解这六位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诗歌,除加强诵读外,应多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如登临诗、贬谪诗、怀古诗等。
寄李儋元锡
一、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左司郎中,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后人因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有《韦苏州集》。
二、诗词故事
韦应物的人生转折
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三卫郎将。那时的韦应物哪里能窥破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