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ppt7(课件+试题,打包15套)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课件 / 选修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27.6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4 14:34: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课件试题)(打包15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与诸子登岘山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3.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4.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望月怀远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望月怀远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5.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燕歌行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6.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与诸子登岘山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7.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检测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8.ppt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6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01712221179.ppt

  山居秋暝
  一、诗人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诗词故事
  王维名字的由来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到释迦牟尼的敬重。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
  1.王右丞体
  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写作背景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诗人山居隐逸的乐趣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读时,可用轻轻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山居秋日的薄暮里,山雨初霁。一轮皓月当空,青松静影斑驳,清泉流于石上,叮咚作响。竹林喧笑,渔舟唱晚。如此优美的景致,如此淳朴的民风,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怎愿离去,忍受那官场的纷纷扰扰?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答案 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与神奇音响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
  ……
  送魏万之京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