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题:《祝福》(第二课时)<br>
教学目标:<br>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了解旧社会的罪恶,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献身于教育事业。<br>
教学重点、难点:<br>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br>
基本功训练<br>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br>
(2)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br>
教学方法 <br>
引导、探究、讨论<br>
教学用具<br>
祥林嫂肖像画、投影仪、小黑板<br>
教学设想<br>
直接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非常枯燥,也难以操作。我通过反复研究课文发现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大都发生在“春天”,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设计了教学思路:春天是什么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br>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br>
教学过程:<br>
一.复习导入<br>
1.复习<br>
(1)出示祥林嫂画像(临死前的),要求学生参照原文内容描述画面。<br>
(2)提问: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其性格特征如何?<br>
2.导入<br>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这是这篇小说的重点,祥林嫂这一形象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则是这篇小说的难点,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