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ppt6(课件+课下能力提升+教学案,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科技感51张,学案练习约7810+5180字。
[新课入门须知]
[朝闻天下]
以“毁文物”换政绩是对历史的亵渎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陕西文物部门证实,在拆除洛南县城隍庙事件中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县长、副县长和相关部门领导等5人被分别给予行政警告、行政记过处分。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和《陕西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出台以来,陕西省首次依法追究地方政府法人违法的县(市)级主要领导责任。
(8月19日 中国广播网)
不管是前些日子河南南阳具有文物价值的清代书院被强拆,还是这次洛南县城隍庙被有关人员以规划广场的借口拆毁,都属于毁坏文物古迹的恶劣事件。而且,相对于南阳的书院,这次被拆掉的城隍庙年代更加久远,更具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历史上被多次修缮。洛南城隍庙的修缮光是在清朝就有过四次,后来民国时期有过一次,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过一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并被修缮多次的古迹遗址到今天却成为被拆对象。文物古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各种文化符号的集大成者。只有这些文物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祖先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态度,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文化态度和思考。可以这样说:一个具象而且直观的文物古迹,比排列的文字更具文化冲击力和生命力。但是,就是这样一件件宝贵的文物,却在一些地方官员要出政绩的发热头脑下一下子被摧毁得无影无踪。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必须要把文物古迹的保护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里,让这些动辄就“拍脑袋”“一拍就拍出祸害”的地方干部们头上有根绳子提醒。否则只靠没有行政管辖权的文物保护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档案]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1928年回国后,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三十年代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规模抢救中国古建筑的普查工作,在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曾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参与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工作。1972年于北京逝世。
作品 专著《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论文《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等。
评价 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
[背景链接]
20世纪50年代,当行政中心在旧城建立的原则确立后,作为北京旧朝都城标志的明清城墙的存废问题也开始凸显。一时间,拆和保的各种争论四起。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
……
课下能力提升(十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慎重(shèn) 阻梗(ɡènɡ) 狭隘(yì) 趋向(qū)
B. 嘈杂(zāo) 泛滥(làn) 威仪(yí) 船舶(bó)
C. 恢复(huī) 不妥(tuǒ) 贬义(biǎn) 软肋(lèi)
D. 薄弱(bó) 雷霆(tǐnɡ) 远眺(tiào) 壮硕(s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网络 举世无双 选拨 优胜劣汰
B.溃决 一举两得 拆除 枯躁无味
C.密集 从善如流 信赖 来龙去脉
D.辨论 明察秋毫 昭告 千锤百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毁掉北京的城墙,既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B.主张拆除城墙的人的观点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
C.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 500多年,千锤百炼,可以说已经成为世上最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
D.想像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是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国际大奖的青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B.姚明入选2016年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是第一位中国人入选,因为名人堂认为他帮助NBA扩大了在中国的知名度。
C.《太阳的后裔》首次引入中韩同步播出,国内观众每周都能和韩国观众同步看到最新一集的内容,大家共同为剧情揪心期待。
D.旅游已成为国人常态化的生活选项,游客从过去关注景点,逐渐转向体验城乡生活,与当地居民共享常态化生活空间。
5.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