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六段阅读文,约8010字。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
奔跑的母亲
姜致远
又是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黑马!又见黑马!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
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四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近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她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惟一的一线希望!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部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般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
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几头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富……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跑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长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或许上天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有如神助,两小时39分零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场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于体育精神。切默季尔抹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四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我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还要把大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选自《青年文摘(红版)》2005年第8期)
1、从叙述的方法看,文章的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2、作为一位业余马拉松选手,文章中的母亲具有哪些不利的因素?她又是凭什么取胜的?
答:
3、听完母亲颁奖仪式上的答话,观众为什么开始“一片哗然”,而瞬间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答:
4、这篇文章的叙事详略得当,请就此做一些简要分析。
答:
(二)
礼貌的力量
有一批耶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共22个人,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华盛顿的国家某实验室里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该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这时,有位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自来熟地问:“有黑咖啡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真抱歉,刚刚用完。”
轮到一个叫比尔的学生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却让她感到温暖,因为这是她当时听到的唯一的一句感谢话。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静悄悄的,竟没有一个人回应。比尔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起手来,由于掌声不齐,显得有些零乱。
(三)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曾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一天,她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那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走了之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说:“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