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905字
《长安晚秋》教案
山东省垦利一中高二语文组 李志良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无题》、《九日齐山登高》
1、 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过了晚唐著名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板书)
2、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①,补充:擅长七言律诗,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胡震亨谓其“才笔欲横,古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3、朗诵:教师范读,学生朗诵。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2—3分钟)提问2、3名学生。教师总结——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5、整体感知: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6、内容赏析:
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