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
话题作文如何才“有文采”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钟永辉 641313 13882908538
一
“有文采”是话题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
“有文采”,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表述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采是什么?有人觉得文采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则认为,“有文采”就是词句漂亮,行文流畅,词藻华丽。其实,有文采还应包括语言有意蕴、修辞得当、句式多变、行文自然、一气呵成、宛若天成等等要求。
怎样才能让高考作文语言有文采呢?下面我就结合我阅卷的一些感受和平时教学实际情况,来谈谈我对“有文采”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用词要认真考究
要力求选用精确、形象、生动、传神、蕴含丰富的词语。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文”即文采,即要求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讲求语言的艺术性。这实质上就是要注重词语的锤炼,即要讲求“炼字”。在不同一个地方,用词应该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最准确、最传神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应该只有一个。所谓最准确、最传神,是指这个词语精当、生动,富于变化,既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又能反映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还能抒写细腻深邃、波澜壮阔的主观世界,“点石成金,尽得风流”。
例如,选用传神的动词,可以把客观事物表现得真实、鲜活、生动形象,富有极强的造型美感,可以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鲁迅《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里的“做”字,我看就用得很妙,如果换成“当”字,会怎么样?那就逊色多了。为什么?因为“做”常是有意识的行为,是“想做”;“当”,则不然,常是由于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而担任,甚至是“被迫”担“当”,而并非一定是完全出于自愿的。
鲁迅选用“做”字而不用“当”字,旨在讽刺批判中国国民的奴性人格,并同情中国国民的命运,挖掘其根源,深入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的特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已造成了国民的愚昧麻木,“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中国人已成了“想做”奴隶,一时没有“做上”奴隶还很不习惯,感到没有“做稳”而不安,愤怒地抨击了造成中民这种“奴性人格”的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罪恶。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螗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中的几个动词都用得很不。作者先将月光比喻成流水,然后又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温柔”(我们常说柔情似水嘛),写出了月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照着叶子和花的呵护感,写出了月光像流水般地一泻无余、却又毫无声息的幽静幽美。一个“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之态;一个“洗”字写出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洁白、鲜艳、娇嫩欲滴的质感。一个“笼”字化抽象为形象,既写出了荷叶和荷花的安谧、恬静,又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美、柔和美。
选用精妙的形容词可以把客观事物描绘得形色兼备、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李乐微《我的空中楼阁》中第二部分有这样一句“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一个“香”字,不但说明空气清新,沁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