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它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2/31 0: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br>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能够有着相对地整体认识,并且较为清晰地掌握避讳制度发展的脉络;以此来诱发同学们在课余去学习、挖掘古代文化的兴趣。<br>
教学重点:避讳制度的简要发展脉络及其所造成的文字混乱<br>
教学设想:避讳是汉民族在语言文字禁忌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是一个较大的讲解专题。这里我们主要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对之进行简要分析和学习。<br>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br>
第一课时<br>
教学要点:介绍避讳制度的兴起和发展<br>
教学过程:<br>
一、  引语<br>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久远,积淀深厚。它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其当中的一点,从文字学的角度管窥我国古代社会的避讳制度。现在就让我们大家来共同了解它的发展过程。<br>
请问:有哪位同学能够举出古代避讳的例子呢?(请一到两名学生回答)大家都学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课文,文中的最后一句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当中“人风”本应为“民风”,这里的转用就是一种避讳现象。<br>
二、  避讳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原因<br>
1、  心理因素<br>
姓名是人的符号,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它只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个体而造的符号,与人本身并无必然联系。但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心理,使人们认为姓名与人本身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介绍几个例子:<<西游记>>中“金角大王”宝葫芦的神法;鲁迅笔下的美女蛇传说;古代方士巫术中的“厌魅”法;<br>
2、  社会原因<br>
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古代王权政治与宗法社会等级观念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体现。中国历经千年封建王朝,在广大国民中形成了稳固的宗法观。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等级森严,构成了“礼”的核心内容。这种专制主义等级观也就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br>
在我国,尊长可以直呼晚辈姓名,反之则不可。乃至于君主的名字成为神圣,不可称呼。刚才提到的“人风”其实就是作者为回避唐王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的。然而在西方,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与祖父母都可以直呼其名。这个就是二者在制度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br>
更为甚者,在古代,对尊长避讳不仅仅是礼貌,而是严格的法律制度。唐五代<<唐律疏议>>卷十:“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不避讳就触犯刑律,轻者受刑,重者则会丢掉性命。<br>
三、  避讳制度的兴起<br>
根据各种文字史料来看,这种制度应当是兴起于周代。<br>
<<礼记>>:“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相关文章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